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阳明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中文名
心学
展开
代表人物
陆九渊[2]、陈献章、王守仁、陈白沙
展开
主要观点
本体论、工夫论
展开
鼻祖
陆九渊
展开
创始者
展开
代表著作
陆九渊集》、《传习录》
展开
别名
阳明学
展开

参考资料:

1.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引用日期2018-11-15]
3.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第五部.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词条标签:

免责声明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