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吴畏君的文学身份定性成“贵阳诗人”,不知是否符合其心理认同,因为据我们所知,他的乡思情结须臾未减。对故乡黔北凤冈,他一直魂牵梦萦,与故乡的交集,也从未间断。别的不说,只说在我读到的这三十来首诗词作品中,对故乡的吟咏,就占了一半多的比例。
毕竟到省城闯荡了三十多年,贵阳作为第二故乡,在吴畏心目中也不打折扣。从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一样能获得鲜明的感知。以下,试着以地域为分界,走进吴畏先生的乡思。
一、第一故乡,深情缱绻
以下根据题材侧重的不同,我们各取几首,略窥端倪。
(一)故乡的景
在吴畏诗词中,故乡的景呈点状分布。不过,由于所选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将其作为面的代表,是没有问题的。
长碛古寨
一河环古寨,长碛水乡幽。
四野花香漫,如歌岁月稠。
此诗勾勒了一个古村落幽深恬静的美。一个“古”字,暗含了无限沧桑,但因为格律所限,没有展开。其实也不必展开,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读后产生前去一游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就算达到了——跟这个古寨是否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区无关,只因它的神秘。我们可以大致推测的是,这是一个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大肆“侵扰”的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
画堂春·九堡十三湾
岭头薄雾漫山峰,绿波摇曳苍松。春花香艳遍青葱,茶在林中。
惬意时光静好,茗香袅袅舒胸。悠悠碧浪接苍穹,萦袖清风。
在吴畏故乡凤冈县,近年来有着“东有龙井,西有凤冈”的茶业美誉。在当地倾力打造且卓见成效的茶海之心,“九堡十三湾”是核心景点之一。
这首词的上阕,通过薄雾、苍松、春花等意象,摹状了九堡十三湾的自然生态之美。我们容易忽略的是,这美并非自然生成,而是人力改造的结果。我们不该忽略的是,“茶在林中”,“茶”是美的核心要义,因为它是希望的象征,收获的象征,勤劳致富的象征。其下阕,以上阕的“美”为依托,升华成了一种“雅”。闲情逸致,茶气氤氲,茗香袅袅,都以脱贫致富为前提。“雅”的核心,同样是茶。
西江月·永安茶海之心
茶海之心向往,仙人之岭攀缘。登高便觉已超凡,头戴云花俯瞰。
万亩芳林滴翠,千家丽馆飘烟。层廊画栋赏奇观,美丽乡村惊叹。
这首词反映了永安茶海之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可以说遍地开花。房屋漂亮,百姓舒心,这是共同点。对永安镇来说,还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全镇青壮年,全都在镇上的茶场与茶厂工作,没有一人外出打工。这个信息来自永安镇年轻的女镇长游绍英女士的当面介绍。2023年“五·一”长假期间,面对黔中前去采风的二十来位诗人,她没有虚夸的必要,我们也没有怀疑的理由。
一剪梅·田坝家乡
馥郁生津心绪牵,又返家山,鸟语花妍,千峰叠翠接平川。霞蔚云蒸,浪涌波掀。
昔日荒丘变乐园,远客纷来,茶海流连。仙人岭上仰茶仙,一抹春光,两盏神闲。
田坝是吴畏故乡黔北凤冈县永安镇的一个行政村,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但如上所言,这样的美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当地群众齐心协力,汗水与心血的结晶。
(二)故乡的人
在吴畏诗词作品中,故乡的人,写得不算多,对每个人着墨也少,但人物的精神风貌,只言片语,便立体显现。
父亲
曾经英武着戎装,辗转昆明与贵阳。
识得河山脊梁挺,何辞银发似秋霜。
这首七绝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前两句以父亲从军历程、服役地点的改变作为叙事脉络,总体勾勒,言简意赅;后两句则从精神面貌方面对父亲加以描摹,凸显了老军人的自信,以及面对老景的坦然。
题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惠堂姐
寻常方寸地,璀璨一星天。机械声为调,茶香气是弦。
晨行三万步,夜到五更眠。微笑驱愁苦,铮铮弱女肩。
在永安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惠女士,形象感人:一是树立了劳动榜样,二是彰显了奉献精神。这两点让吴宗惠获得了殊荣,但对永安镇来说,她的形象,又跟当地的红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前后贯通。以崇新村为代表的永安镇红色文化,跟茶叶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紧密结合,而不是一种摆设。外地客人到此,不仅能感受到红色文化氛围的庄重,还能感受到这种氛围对当地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
七哥生辰日忆其少年壮志题记
犹忆当年小七哥,风霜雨雪志常磨。
手持破旧泛黄卷,背负深沉斑竹箩。
捡夏拾秋割日月,识今鉴古阅山河。
书中觅得光明道,一路飞奔一路歌。
这首七律表达了对年纪相仿的故乡好友小七哥的称许。首联总括了他在艰难环境中的磨砺,颔联和颈联,将生活境遇的艰难和小七哥的发愤苦读具象化,栩栩如生;尾联作结,我们可以看到小七哥终于学有所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快乐前行。整首诗有称许,有钦佩,更有真诚的祝福。
(三)故乡的事
永安客来而予迟至寄座中诸君
迟迟人事总伤心,百里家山客到临。
算有经年多别路,真能入耳是乡音。
故园茶海又飞翠,羁旅诗篇合醉吟。
好共金波消块垒,长风二月正青春。
这首诗虽写宴饮之乐,跟日常应酬却有较大区分:日常应酬固然不乏真挚之情,但较之于数百里外远道而来的故乡好友,显然有所不同。故乡“客人”从几百里外先期到达,“我”却迟到了,心怀歉疚很正常——首联中的“百里家山”,含蓄体现了这点。“算有经年多别路,真能入耳是乡音”,颔联这两句表明了对第一故乡的切身体悟,“乡音”友好、亲切,是其核心。觥筹交错间,故乡风景恰巧又到了茶海初泛新绿的时节,于是颈联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故园茶海又飞翠,羁旅诗篇合醉吟。”尾联点明了宾主同乐的时间背景:早春二月。从尾联中,我们还可发现诗人跟故乡好友的这场畅饮,多少有些强颜欢笑。——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难处,心想事成只存在于别人的祝福中。
大概是长期从事餐饮业的缘故,吴畏的部分诗作涉及美食。《遵义豆花面》这首七绝,介绍了第一故乡的特色美食。该诗独特之处,在于不仅仅围绕“豆花面”本身,写出它的特色所在,还在于将它与“革命”这一要素结合起来,升华了主题意蕴。七绝《花溪牛肉粉》,介绍了第二故乡的特色风味美食,让人馋涎欲滴。不仅如此,诗的后两句还将这一美食跟“高原”与“明珠”关联起来,提升了它的品位。
二、第二故乡,深度融入
在黔中生活了三十多年,贵阳及周边区县在吴畏的心目中,早已视同“第一故乡”,组成了他故乡情结的一体两面。
(一)景观
《湖城清镇》这首五绝,摹写了清镇县城周边的湖光山色,以及游人如醉的融融景象。七绝《甲秀楼上品茗》,刻画了环境的幽静,景物的精致,以及一群雅士相约品茗的乐趣。“羁客”一词,表明诗人至少在情感深处,还没有完全实现对第二故乡的心理认同。七绝《游百花湖》,通过晴朗天气在湖上荡舟的细节,状写了山光水色之美和内心的闲适,包括对鸥鹭自由飞翔的向往。
七律《观老杨哥垂钓》刻画了一个有趣的形象:分明很专注很执着,最终却两手空空而归。这应该缘于老杨哥的目的在“钓”而不是“鱼”。置身野外,无所欲求,打发一段闲散的光阴,应该是他业余的生活常态。诗的颔联“懒理青蛙哼旧调,不闻白鹭唱新歌”,表面写物,却借助它们极为形象地刻画了老杨哥的专注;颈联“声欢未许惊行客,影去何曾拂浪波”,则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老杨哥不事张扬、低调内敛的性格特点。
由于诗人在诗中跟老杨哥没有任何互动,而仅仅是“我”观察描写的对象,改换甚至去掉姓名都不会影响,因此将这首诗归类于写景,将人物视作山水的点缀,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二)心曲
五绝《独酌》,短短二十字,记叙了诗人独处时对自身遭际的沉思,对月把盏、自我释怀的过程。五律《感怀》,表达了诗人离乡到省城贵阳闯荡三十年之际的万千感慨。他也知道消极沮丧于事无补,因此在尾联自我宽慰:“万千凡俗虑,抛与水东流。”
七律《岁暮》,以烹饪为题材,叙写了生存的不易。在年年岁岁的循环往复中,年华渐老,但诗人担心的是没有“买酒钱”。夸张的语气,使得这首诗具备了幽默风趣的特色。词作《水调歌头·丁酉重阳夜瞰筑亭凭栏怀远》,表达了身在贵阳的诗人对第一故乡遥远而浓烈的思念之情。词作《定风波·岁末迎新寄怀》《浣溪沙·记梦》,情感指向都是第一故乡,指向故乡的太平村民组,由景及人,都情真意切。
(三)人情酬酌
七律《酬徐波兄国庆节于海南回筑邀饮》《酬陈波辛丑初冬相邀观山湖聚饮》等诗作,词作《鹧鸪天•为徐波兄弟海南赴任饯行有寄》等,都反映了人情交往。《行香子·同乡四友共庆同月生辰兼寄座中诸君》,记述了同样来自黔北凤冈的四位同乡,相约一道庆生的过程。词中既有相约的欢欣,也有追忆流年的感慨,还有珍惜当下的释然。
这类作品中,《拜访萧潇先生旅居海南两年余回筑》较为特别。特别之处在于,萧潇先生是从旅居之地返回,诗人却是在自己旅居之地拜访他。当然,诗中没有基于对比的失落,相反,其颔联“云能忘我描山黛,君不知疲戏浪波”,体现了淡然处之的胸襟;其颈联,则含蓄地反映了相互之间诗文唱和的欣悦:“琼岛碧天灵气涌,黔川绮梦锦篇多。”
三、“两个故乡”间的纽带
毕竟在黔中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十多年,就算有过陌生与不适,应该也早已习惯了。在黔中诗词界,吴畏结识了许多好友,有许多还是极富学养的忘年之交。比如萧潇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但是,吴畏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一故乡,为之宣传、奔走,不遗余力。2023年“五·一”长假期间,就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努力。当时,应凤冈县永安镇之约,吴畏从黔中诗词界邀了二十来人前去采风。从4月30日上午到5月1日下午,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一行人与当地镇村两级干部和部分群众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互动,对龙山、田坝、崇新等村的发展变化与人文胜迹,都有了直观的认知;不少人还当即创作出了足堪歌咏的诗词作品。以永安镇党委周轩书记为代表的镇领导,全程参与,充分体现了对采风活动的支持。如果不是专门介绍,客人中谁都会将周书记当成一个专业且敬业的解说员。凤冈县文联牟士敏主席全程陪同,对凤冈县的文化与文学,做了到位的介绍。在不同的村,也都有相应的干部具体参与解说,崇新中学(县属中学,系遵义地区重点中学)蔡贤忠老校长、崇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黄达玺、田坝村老主任周朝利等等,都是解说中非常认真的代表。
那次采风,一行人先后创作了近两百首(篇、副)诗词曲赋联等作品,先后在不同的媒体上发表,对宣传永安镇的茶文化和新面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采风活动的成功举办,除了永安镇领导的长远眼光,还有吴畏在黔中诗词圈子的协调沟通能力。核心,是他的乡土情结——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生长之地。
唐诗中有一首《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把并州作故乡。”才十年时间,唐诗人就对旅居之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返回故乡时满怀不舍。吴畏在贵阳生活的时间,比三个十年还多,情感之深更可以想见。
从故乡到他乡,年深月久,情之所至,他乡亦故乡。本着对两个故乡的一片深情、在贵阳诗词界的深度融入和自身逐渐厚实的功底,我们深信吴畏的诗词创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发出应有的光芒。
(一)故乡的景
在吴畏诗词中,故乡的景呈点状分布。不过,由于所选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将其作为面的代表,是没有问题的。
长碛古寨
一河环古寨,长碛水乡幽。
四野花香漫,如歌岁月稠。
此诗勾勒了一个古村落幽深恬静的美。一个“古”字,暗含了无限沧桑,但因为格律所限,没有展开。其实也不必展开,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读后产生前去一游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就算达到了——跟这个古寨是否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区无关,只因它的神秘。我们可以大致推测的是,这是一个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大肆“侵扰”的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
画堂春·九堡十三湾
岭头薄雾漫山峰,绿波摇曳苍松。春花香艳遍青葱,茶在林中。
惬意时光静好,茗香袅袅舒胸。悠悠碧浪接苍穹,萦袖清风。
在吴畏故乡凤冈县,近年来有着“东有龙井,西有凤冈”的茶业美誉。在当地倾力打造且卓见成效的茶海之心,“九堡十三湾”是核心景点之一。
这首词的上阕,通过薄雾、苍松、春花等意象,摹状了九堡十三湾的自然生态之美。我们容易忽略的是,这美并非自然生成,而是人力改造的结果。我们不该忽略的是,“茶在林中”,“茶”是美的核心要义,因为它是希望的象征,收获的象征,勤劳致富的象征。其下阕,以上阕的“美”为依托,升华成了一种“雅”。闲情逸致,茶气氤氲,茗香袅袅,都以脱贫致富为前提。“雅”的核心,同样是茶。
西江月·永安茶海之心
茶海之心向往,仙人之岭攀缘。登高便觉已超凡,头戴云花俯瞰。
万亩芳林滴翠,千家丽馆飘烟。层廊画栋赏奇观,美丽乡村惊叹。
这首词反映了永安茶海之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可以说遍地开花。房屋漂亮,百姓舒心,这是共同点。对永安镇来说,还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全镇青壮年,全都在镇上的茶场与茶厂工作,没有一人外出打工。这个信息来自永安镇年轻的女镇长游绍英女士的当面介绍。2023年“五·一”长假期间,面对黔中前去采风的二十来位诗人,她没有虚夸的必要,我们也没有怀疑的理由。
一剪梅·田坝家乡
馥郁生津心绪牵,又返家山,鸟语花妍,千峰叠翠接平川。霞蔚云蒸,浪涌波掀。
昔日荒丘变乐园,远客纷来,茶海流连。仙人岭上仰茶仙,一抹春光,两盏神闲。
田坝是吴畏故乡黔北凤冈县永安镇的一个行政村,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但如上所言,这样的美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当地群众齐心协力,汗水与心血的结晶。
(二)故乡的人
在吴畏诗词作品中,故乡的人,写得不算多,对每个人着墨也少,但人物的精神风貌,只言片语,便立体显现。
父亲
曾经英武着戎装,辗转昆明与贵阳。
识得河山脊梁挺,何辞银发似秋霜。
这首七绝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前两句以父亲从军历程、服役地点的改变作为叙事脉络,总体勾勒,言简意赅;后两句则从精神面貌方面对父亲加以描摹,凸显了老军人的自信,以及面对老景的坦然。
题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惠堂姐
寻常方寸地,璀璨一星天。机械声为调,茶香气是弦。
晨行三万步,夜到五更眠。微笑驱愁苦,铮铮弱女肩。
在永安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惠女士,形象感人:一是树立了劳动榜样,二是彰显了奉献精神。这两点让吴宗惠获得了殊荣,但对永安镇来说,她的形象,又跟当地的红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前后贯通。以崇新村为代表的永安镇红色文化,跟茶叶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紧密结合,而不是一种摆设。外地客人到此,不仅能感受到红色文化氛围的庄重,还能感受到这种氛围对当地生产生活的促进作用。
七哥生辰日忆其少年壮志题记
犹忆当年小七哥,风霜雨雪志常磨。
手持破旧泛黄卷,背负深沉斑竹箩。
捡夏拾秋割日月,识今鉴古阅山河。
书中觅得光明道,一路飞奔一路歌。
这首七律表达了对年纪相仿的故乡好友小七哥的称许。首联总括了他在艰难环境中的磨砺,颔联和颈联,将生活境遇的艰难和小七哥的发愤苦读具象化,栩栩如生;尾联作结,我们可以看到小七哥终于学有所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快乐前行。整首诗有称许,有钦佩,更有真诚的祝福。
(三)故乡的事
永安客来而予迟至寄座中诸君
迟迟人事总伤心,百里家山客到临。
算有经年多别路,真能入耳是乡音。
故园茶海又飞翠,羁旅诗篇合醉吟。
好共金波消块垒,长风二月正青春。
这首诗虽写宴饮之乐,跟日常应酬却有较大区分:日常应酬固然不乏真挚之情,但较之于数百里外远道而来的故乡好友,显然有所不同。故乡“客人”从几百里外先期到达,“我”却迟到了,心怀歉疚很正常——首联中的“百里家山”,含蓄体现了这点。“算有经年多别路,真能入耳是乡音”,颔联这两句表明了对第一故乡的切身体悟,“乡音”友好、亲切,是其核心。觥筹交错间,故乡风景恰巧又到了茶海初泛新绿的时节,于是颈联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故园茶海又飞翠,羁旅诗篇合醉吟。”尾联点明了宾主同乐的时间背景:早春二月。从尾联中,我们还可发现诗人跟故乡好友的这场畅饮,多少有些强颜欢笑。——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难处,心想事成只存在于别人的祝福中。
大概是长期从事餐饮业的缘故,吴畏的部分诗作涉及美食。《遵义豆花面》这首七绝,介绍了第一故乡的特色美食。该诗独特之处,在于不仅仅围绕“豆花面”本身,写出它的特色所在,还在于将它与“革命”这一要素结合起来,升华了主题意蕴。七绝《花溪牛肉粉》,介绍了第二故乡的特色风味美食,让人馋涎欲滴。不仅如此,诗的后两句还将这一美食跟“高原”与“明珠”关联起来,提升了它的品位。
二、第二故乡,深度融入
在黔中生活了三十多年,贵阳及周边区县在吴畏的心目中,早已视同“第一故乡”,组成了他故乡情结的一体两面。
(一)景观
《湖城清镇》这首五绝,摹写了清镇县城周边的湖光山色,以及游人如醉的融融景象。七绝《甲秀楼上品茗》,刻画了环境的幽静,景物的精致,以及一群雅士相约品茗的乐趣。“羁客”一词,表明诗人至少在情感深处,还没有完全实现对第二故乡的心理认同。七绝《游百花湖》,通过晴朗天气在湖上荡舟的细节,状写了山光水色之美和内心的闲适,包括对鸥鹭自由飞翔的向往。
七律《观老杨哥垂钓》刻画了一个有趣的形象:分明很专注很执着,最终却两手空空而归。这应该缘于老杨哥的目的在“钓”而不是“鱼”。置身野外,无所欲求,打发一段闲散的光阴,应该是他业余的生活常态。诗的颔联“懒理青蛙哼旧调,不闻白鹭唱新歌”,表面写物,却借助它们极为形象地刻画了老杨哥的专注;颈联“声欢未许惊行客,影去何曾拂浪波”,则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老杨哥不事张扬、低调内敛的性格特点。
由于诗人在诗中跟老杨哥没有任何互动,而仅仅是“我”观察描写的对象,改换甚至去掉姓名都不会影响,因此将这首诗归类于写景,将人物视作山水的点缀,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二)心曲
五绝《独酌》,短短二十字,记叙了诗人独处时对自身遭际的沉思,对月把盏、自我释怀的过程。五律《感怀》,表达了诗人离乡到省城贵阳闯荡三十年之际的万千感慨。他也知道消极沮丧于事无补,因此在尾联自我宽慰:“万千凡俗虑,抛与水东流。”
七律《岁暮》,以烹饪为题材,叙写了生存的不易。在年年岁岁的循环往复中,年华渐老,但诗人担心的是没有“买酒钱”。夸张的语气,使得这首诗具备了幽默风趣的特色。词作《水调歌头·丁酉重阳夜瞰筑亭凭栏怀远》,表达了身在贵阳的诗人对第一故乡遥远而浓烈的思念之情。词作《定风波·岁末迎新寄怀》《浣溪沙·记梦》,情感指向都是第一故乡,指向故乡的太平村民组,由景及人,都情真意切。
(三)人情酬酌
七律《酬徐波兄国庆节于海南回筑邀饮》《酬陈波辛丑初冬相邀观山湖聚饮》等诗作,词作《鹧鸪天•为徐波兄弟海南赴任饯行有寄》等,都反映了人情交往。《行香子·同乡四友共庆同月生辰兼寄座中诸君》,记述了同样来自黔北凤冈的四位同乡,相约一道庆生的过程。词中既有相约的欢欣,也有追忆流年的感慨,还有珍惜当下的释然。
这类作品中,《拜访萧潇先生旅居海南两年余回筑》较为特别。特别之处在于,萧潇先生是从旅居之地返回,诗人却是在自己旅居之地拜访他。当然,诗中没有基于对比的失落,相反,其颔联“云能忘我描山黛,君不知疲戏浪波”,体现了淡然处之的胸襟;其颈联,则含蓄地反映了相互之间诗文唱和的欣悦:“琼岛碧天灵气涌,黔川绮梦锦篇多。”
三、“两个故乡”间的纽带
毕竟在黔中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十多年,就算有过陌生与不适,应该也早已习惯了。在黔中诗词界,吴畏结识了许多好友,有许多还是极富学养的忘年之交。比如萧潇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但是,吴畏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一故乡,为之宣传、奔走,不遗余力。2023年“五·一”长假期间,就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努力。当时,应凤冈县永安镇之约,吴畏从黔中诗词界邀了二十来人前去采风。从4月30日上午到5月1日下午,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一行人与当地镇村两级干部和部分群众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互动,对龙山、田坝、崇新等村的发展变化与人文胜迹,都有了直观的认知;不少人还当即创作出了足堪歌咏的诗词作品。以永安镇党委周轩书记为代表的镇领导,全程参与,充分体现了对采风活动的支持。如果不是专门介绍,客人中谁都会将周书记当成一个专业且敬业的解说员。凤冈县文联牟士敏主席全程陪同,对凤冈县的文化与文学,做了到位的介绍。在不同的村,也都有相应的干部具体参与解说,崇新中学(县属中学,系遵义地区重点中学)蔡贤忠老校长、崇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黄达玺、田坝村老主任周朝利等等,都是解说中非常认真的代表。
那次采风,一行人先后创作了近两百首(篇、副)诗词曲赋联等作品,先后在不同的媒体上发表,对宣传永安镇的茶文化和新面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采风活动的成功举办,除了永安镇领导的长远眼光,还有吴畏在黔中诗词圈子的协调沟通能力。核心,是他的乡土情结——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生长之地。
唐诗中有一首《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把并州作故乡。”才十年时间,唐诗人就对旅居之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返回故乡时满怀不舍。吴畏在贵阳生活的时间,比三个十年还多,情感之深更可以想见。
从故乡到他乡,年深月久,情之所至,他乡亦故乡。本着对两个故乡的一片深情、在贵阳诗词界的深度融入和自身逐渐厚实的功底,我们深信吴畏的诗词创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发出应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