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当前位置 : 环球诗词网 > 诗词探讨 >
毛泽东诗词专题研究14:引经据典 原创2024年10月24日
2024-10-25 22:24:58 | 作者:徐强 | 作者单位:贵州 | 阅读:

    引经据典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常用手段,其内容主要是“用语”和“用事”,即“语典”和“事典”。“语典”包含古人说过的话、写过的诗文以及史籍箴言、民间谚语、民谣、俗语、成语等;“事典”包含典故、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事迹等。

毛泽东引经据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二是新,三是活。

仔细研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发现引经据典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十来岁的青春少年,一直到83岁终老仙逝,毛泽东几乎每一首诗词都要引经据典,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

为方便学习和研究,笔者把毛泽东诗词的引经据典归纳为两大类。

 

    一、原文引用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毛泽东70首诗词中,显而易见的引经,肯定还有更多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保持原文不变,借古人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

 

《五言诗·咏指甲花》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独爱”语出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少年毛泽东由成语“出污泥而不染”,联想到头顶烈日而意志更坚的指甲花,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趣。

 

《五古·挽易昌陶》短短20行200字的一首五古,就有19处原文引用,这里略举5例: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愁杀,愁死了,形容非常悲哀。语出唐代张悦《邺都引》:“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芳年”意即少年青春的美好年华。语出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东皋,东边临水的高地。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璋——放歌,放开喉咙,引吭高歌。语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岛夷,古代东海一代的居民,这里指东海那边的日本侵略者。语出《书·禹贡》:“岛夷卉服。”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惨淡,凄凉阴暗的景象。语出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虞美人·枕上》

一勾残月向西流——用西沉的暗淡残月衬托自己思念情人的愁苦。语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沁园春·长沙》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争流,形容大小船只争先恐后破浪航行的盛况。语出晋代顾恺之赞美山川的诗句“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挥斥,热情洋溢,奔放有力的姿态。语出《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晴天,下游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扬,鼓励发扬。语出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方欲激扬正道,大庇生人。”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老天也讲情面,那么天也会苍老。语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在毛泽东全部诗词中,最完整的原文引用古人诗句的就是李贺的这一句。有人说,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完整而赤裸的抄袭。

究竟是抄袭还是引用?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所谓抄袭,是指某一个文本的主题思想、材料内容和语言文字,完全或大部分采用他人的成品。这样的抄袭是违法行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不是抄袭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呢?我们不妨将两人的文本放在一起做个比较: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原始证据摆在上面,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一看便知:

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所用材料是魏明帝曹叡命宦官驱车前往长安,把汉武帝求长生不老的金铜仙人迁徙到魏宫前殿来,金铜仙人被搬走时潸然泪下,哀叹亡国之悲恸,身世之可怜,人生之短暂,环境之凄凉,前途之悲戚。

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所用材料是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占领总统府,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主题思想是赞美沧海桑田惊天巨变,正义之师所向披靡,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语言色彩明显比《金铜仙人辞汉歌》更坚定有力,更光明亮丽。其中选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言下之意是对敌人不能讲情面,革命不能半途而废,正好从反面衬托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这种只选用一句来表达自己“独家之言”的手法,叫“引用”,与“抄袭”八竿子沾不着边。

 

毛泽东诗词中原文引用的例句太多,恕不全部论述。

 

    二、变通引用

不引用原文,只引用某句诗文所包含的思想意趣,引用时原文词语的数量、内容的指向、字词的顺序等,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理义、情趣、色彩、味道等方面的改变,通过变通引用的手段,达到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

对古代经典的变通引用,是毛泽东诗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最精彩、最靓丽的艺术篇章,具体有以下八种情况:

 

    1.主旨引用——只提取原文的思想意趣,而不引用原文。

 

《五言诗.咏指甲花》

渊明爱逸菊——这一句用的典故是东晋时代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敦颐好青莲——这一句用宋人周敦颐品性高洁的典故。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写这首五言诗时,毛泽东还是个14岁的少年。小小的一首五言诗,就隐含着两个事典一个语典,可见少年毛泽东不仅爱读书,而且会用书。

 

《五古·挽易昌陶》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来日方长,道路曲折,这一生一世还有谁能与我共度此生?这一句灵感来自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结尾:“微斯人,吾谁与归?”词语不尽相同,主旨殊途同归。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名世于今五百年——与清人赵翼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异曲同工,意在说明当代青年正赶上展示个人才华的时代,应当不负韶华,为国建功立业。

 

《沁园春·长沙》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击,形容飞鹰矫健有力的姿态。语出《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由“鹰隼击”浓缩成“鹰击”,显得更简练,更有节奏感,既保留了原意,又照顾到沁园春词牌上下文之间句式的统一。

 

《菩萨蛮·黄鹤楼》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高举酒樽祭奠长江,让苍凉郁闷而又激愤的情绪随着滔滔江水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手法相近。

 

《西江月·井冈山》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国语·周语》有“众心成城”之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改,其固若城也。”毛泽东热情赞美红军井冈山保卫战,把古人的“众心”换为“众志”,意趣主旨一脉相承。

 

    2.创新引用——把原文的顺序、词性、内容、意境等,按自己的构思另辟蹊径,从而表达与原文迥然不同的新意。

 

《菩萨蛮·黄鹤楼》

黄鹤之何去?剩有游人处——这两句灵感来自唐朝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用“七律”写黄鹤楼,毛泽东用“菩萨蛮”写黄鹤楼,虽然地点相同,但时间相隔一千多年,愁思也不同。崔颢宣泄的是个人之愁,毛泽东抒发的是革命之忧,国家之愁。

 

《采桑子·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地,即福建上杭一带的战场,1929年秋,红四军在福建长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上杭县。黄花,即黄色菊花。语出宋代杨万里《九日郡中送白菊》:“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杨万里说的是节日里的寒花分外香,毛泽东化用过来形容红军打胜仗的战场上,黄花分外香,显然更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十六字令三首》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首十六字令的用典是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句:“英姿飒爽犹酣战。”杜甫原作“犹酣战”,毛泽东灵活机智,仅仅调整一下词序,变成“战犹酣”,既顺应了平仄声韵的要求,又呼应了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疾速奔腾、“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宏伟战斗场景。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英姿,英武俊美的姿态。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英姿飒爽”是主谓短语,“飒爽英姿”是偏正短语。把“英姿飒爽”改为“飒爽英姿”,即让“飒爽(仄)”与下一句的“曙光(平)”对应,相同位置的平仄就对应了,念起来朗朗上口,音韵铿锵。如果不调整词序,仍然让“英姿”与“曙光”对应,相同位置的“姿”与“光”都是平声,这样就有悖格律了。

咋一看,由“英姿飒爽”变为“飒爽英姿”,只是一个词语位置的变动,似乎没什么深奥的学问。其实正是读者不经意的这些细节,恰好展示了作者精益求精的良苦用心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一声长鸣,宣告中国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语出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仔细比较,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有两点不同:

一是“一唱”由第二拍提前到第一拍,位置变动以后,“一唱”的平仄与上阙第一句开头“长夜”的平仄吻合,念起来朗朗上口。

另一点不同是改“一声”为“一唱”,李贺的“一声”只是普通的数量词,内容平淡;毛泽东的“一唱”则是数词+动词,饱含“引吭高歌”和“欢庆胜利”的热烈气氛,显然比李贺的“一声”更有感情色彩——像这样的引经据典就很有创意,这些细微之处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引经据典的高超技巧。

 

《贺新郎·读史》

人世难逢开口笑——意思是自从“人猿相揖别”,经过“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小儿时节”和“铜铁炉中翻火焰”的铁器时代以后,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激烈而残酷,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相处。语出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

杜牧的原句和毛泽东的引句都有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含义,毛泽东引用过来后,主要强调历史的长河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斗争,所以将“尘世”改为“人世”,突出的是“人”而不是“尘”,这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一字之差,匠心独运。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语出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注意毛泽东引句与李白原句“和而不同”的地方:

李白的原句和毛泽东的引句都用夸张手法形容自己的“凌云之志”,这是两位诗词大师之“和”。

原句的“欲上”只是有想法、有念头,引句的“可上”不仅有想法、有念头,而且还有行动,更有能力。

从原句的“青天”,我们只能看见天的颜色,看不到天的高度;而引句的“九天”不仅能想象天的颜色,还知道是天最高的地方;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把天空最高的地方叫“九天”,突出了最高的天,其理想与能力显然更宏伟更强大了。

由上述两处不同,可见毛泽东的“可上九天揽月”比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意义更明确,夸张更奇特,气魄更宏大,格局更高远。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引用民间俗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把俗语“只怕有心人”改为“只要肯登攀”,不仅是让“攀”与前面的诗句押an韵,更重要的是强调“心动不如行动”。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几处引经据典,可谓活学活用,别出心裁。

 

《念奴娇·井冈山》

犹记当时烽火里——还记得当年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里。语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毛泽东1927年9月9日领导秋收起义后,带领红军上井冈山。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隔38年。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很自然地从自己平时喜欢阅读的辛稼轩诗词作品中,引用相关的经典语句来抒情言志。

 

九死一生如昨——九死一生,形容环境恶劣,形势险峻,随时有丧失生命的可能。语出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

毛泽东对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敬佩无比,喜爱有加。1965年5月重回井冈山时,睹物思人,回忆往事,战友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历历在目,恍然如昨.禁不住借用屈原的千古名句,表达革命道路艰难曲折、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的悲壮感情。

 

《念奴娇·鸟儿问答》

这是毛泽东唯一的寓言诗,其整体构思源自《庄子·逍遥游》。所不同的是,《逍遥游》里的斥鷃没有和鲲鹏直接发生矛盾冲突,而是从斥鷃的角度嘲笑高飞远游的鲲鹏。

毛泽东并不是原封不动地把庄子的《逍遥游》照搬到自己的作品中,而是让鲲鹏和蓬间雀产生矛盾冲突,通过一大一小两只鸟儿的问答,刻画鹏程万里的英雄大鸟和鼠目寸光的猥琐小雀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进而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所以说,毛泽东的《鸟儿问答》创造性地引用了庄子的《逍遥游》。

 

    3.观念反用——在继承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提出与传统观念相反的命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宜将剩勇追穷寇——“穷寇”即穷途末路的败军。《孙子·军争》有“穷寇勿追”之说,意思是打了败仗落荒而逃的敌人就不要追击了,免得狗急跳墙,回头拼命,同归于尽。

毛泽东高瞻远瞩,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英雄姿态,反其意而用之,号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三国时吴国君主孙皓从建业(即南京)迁都武昌,朝野达官富人反对迁都,声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用“才……又……”的连贯句式说明自己从长沙到武汉行程紧凑,表达畅游长江的急迫心情。态度鲜明而果决,气魄坚定而洒脱。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她在丛中笑——1961年12月,毛泽东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得到灵感,联想到当时我国面临的内外巨大压力,写下了与陆游截然相反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笔下的梅花面对投降派的嫉妒和排斥,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孤芳自赏,聊以自慰。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是战斗的英雄,是乐观的勇士,是胜利者的赞歌。——这种从古诗汲取营养、从古诗迸发灵感,然后“反其意而用之”的创新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4.词语化用——把原有的固定词语按新作品的形式及内容要求,作适当的精简或扩展,但并不影响原意的表达。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年少峥嵘屈贾才——用屈原和贾谊两位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典故,号召有志青年像屈原贾谊那样德才兼备,爱国爱民,敢于抵抗邪恶势力。

把屈原和贾谊两人的姓名浓缩成“屈贾”,这是出于律诗七字一句的需要而采取的变通手法。

 

《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男女并驾——形容抗日根据地男女同仇敌忾、并驾齐驱、妇女也能顶起半边天的精神面貌。“并驾”是成语“并驾齐驱”的省略式活用。

有志竟成——成语“有志者事竟成”的省略式活用。毛泽东饱读诗书,博采众家之说,又熟悉民间语言,类似这种成语活用,对毛泽东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信手拈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天翻地覆慨而慷——“慨而慷”是“慨慷”的拆分表达方式。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也是“慨慷”的拆分表达方式。毛泽东不仅钦佩曹操的英雄武功,也很喜欢曹操的建安风骨,并且活学活用曹操的文字表达方法。

 

人间正道是沧桑——自从毛泽东把成语“沧海桑田”浓缩成“沧桑”以后,几乎所有中国人在表达“巨大变化”时,都学会了用“沧桑”这两个字。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蚂蚁缘槐夸大国——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说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一天喝醉,梦见自己当了“大槐安国”驸马,做了南柯郡太守,醒来才发觉原来是槐树下的一个大蚂蚁洞穴,这就是成语“南柯一梦”的来源,这里比喻妄自尊大的美苏霸权主义分子。

 

《水调歌头·游泳》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巫山云雨”出自楚国诗人宋玉的《高堂赋》,说的是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自言她现身时“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意思是她早上化为云,晚上化为雨。毛泽东巧妙地把神女的告白合并为“云雨”,既满足了词牌句式、平仄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又顺畅地表达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更有趣的是,“云雨”一词还衍生出男女情爱过程的意思。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风雷,古人认为风和雷是推动万物的自然力量。语出《易·说卦》:“挠万物者莫疾乎风,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毛泽东把原文上下句中的单音节词“风”和“雷”提取出来,组合成双音节的新词“风雷”,比喻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5.典故活用——选用家喻户晓、通俗易懂的典籍或民间故事进行创作。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枕黄梁再现——这个典故出自唐人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卢生梦见当官封侯,醒来锅里的小米饭还未煮熟,用国人比较熟悉的“黄粱美梦”故事来讽刺军阀争权夺利的闹剧。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飞将军自重霄入——飞将军,即汉代著名战将李广,这里比喻骁勇善战的红军。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飞将军”李广历来为国人熟知喜爱,毛泽东用正面英雄人物来比喻红军,突出了自豪而喜悦的感情色彩。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泽东自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先引用当地民谣,然后由此及彼,书写自己关于“山”的观感、“山”的战歌和“山”的畅想。

就那么一首“下里巴人”挂在嘴上的顺口溜,也能为毛泽东所用,创造出中国文学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不可沽名学霸王—— “霸王”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和刘邦同为起兵抗秦的首领,项羽勇武过人,缺少智谋,讲究义气,贪图虚名,鸿门宴上错失良机,被刘邦小恩小惠和甜言蜜语蒙蔽心眼,放虎归山,本可勇夺江山的西楚霸王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毛泽东引用霸王别姬这个国人熟知的典故,提醒全党全军不要犯所谓“穷寇勿追”的教条主义错误,鼓舞全党全军乘胜前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七律二首·送瘟神》

青山绿水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华佗,汉朝末期名医,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其擅长外科。

《三国演义》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精彩描写。毛泽东引用家喻户晓、人人称颂的历史人物华佗的故事,意在突出血吸虫病危害严重,连著名神医华佗都对付不了,从而反衬新中国消灭血吸虫病的神奇和伟大。

 

牛郎欲问瘟神事——牛郎,古代神话人物。毛泽东在给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同学周世钊的信中,曾解释过为什么要用牛郎这个典故:

“牛郎晋人,血吸虫病,蛊病,俗名鼓胀病,周秦汉累见书传,牛郎自然关心他的家乡人,要问瘟神情况如何了。”

 

纸船明烛照天烧——民间祭神驱鬼的仪式。典出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驱疫……持炬火,送疫出端门。”

诗中的华佗、牛郎,都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纸船明烛的祭奠仪式,也是传统的民间习俗,用在诗中倍显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精生白骨堆,出自明代吴承恩神话小说《西游记》,这里象征反动势力。

 

金猴奋起千钧棒——引自《西游记》。毛泽东诗词的引经据典,不仅敢于引用《诗经》《楚辞》《史记》《淮南子》《尚书》《汉书》《论语》《庄子》《孟子》《墨子》等数不尽的深奥古籍和数不尽的古代诗文,还善于引用《西游记》之类家喻户晓、通俗易懂的神话小说,以此阐明抽象的政治理念。

 

    6.多典一用——作者从不同的文本中提取两个以上的典故,将它们用在同一个文本里,从多个角度表达同一个主题。

 

《十六字令三首》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引用三个典故:

一是用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形容群山高耸陡峭;

二是用《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形容高山像“天子之剑”那样锋利尖锐。

三是用古代“天有八山为柱”的神话传说,象征红军就像雄伟的高山一样,支撑着将要垮塌的天空。

这样的多典一用,既突出了红军翻山越岭,战胜自然险阻的英雄形象,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显示了作品积极而浪漫的诗情画意。

一首短小精悍的十六字令,同时引用了郦道元、庄子和古代神话传说三个经典,可见作者的文学构思何等精深,古代文化知识多么渊博!

 

《七律·长征》

乌蒙磅礴走泥丸——走泥丸,红军行走在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小小的泥丸在脚下滚动。

“泥丸”有两个出处,一是《后汉书·隗嚣传》“元请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一是《后汉书·蒯通传》“坂上走丸”。

毛泽东把两个典籍融汇起来,从“丸泥”和“走丸”四个字中提炼出“走泥丸”,可谓殚精竭虑,巧夺天工!

 

《念奴娇·昆仑》

安得倚天抽宝剑——怎样才能背靠苍天,抽出分割昆仑山的宝剑?有两个出处,一是宋玉《大言赋》“常见耿耿,倚天之外”,一是李白《临江五节士歌》“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毛泽东把两个典籍综合起来,建构成“安得倚天抽宝剑”这一表达“改造中国与世界”之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可谓思接千载,匠心独运!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南飞雁,往南方飞行的大雁。有两个出处,一是唐王维《寄荆州丞相》“月尽南飞燕,何由寄一言”,一是宋秦观《调笑令》“目断征鸿南去”。

毛泽东的“望断南飞雁”显然是综合了王维和秦观的意境,抒写自己站在六盘山顶目送大雁南飞的心情,回顾漫漫长征路,惦记留在南方打游击的战友,希望南飞的征鸿转达对同志们的问候。

 

不到长城非好汉——好汉,敢作敢为的英雄豪杰。有两个出处,一是陈膻《恒言广征》“匈奴闻汉兵,漠不畏者,称为汉儿,又曰好汉”,一是《旧唐书·狄仁杰传》“则天尝问狄仁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

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跨越万水千山,在马上就要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刻,借用颇有北方风土情调的“好汉”来表达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不仅意韵生动,而且色彩厚重,味道浓烈。真不愧是铁打的英雄,钢铸的好汉!

 

《沁园春·雪》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风骚,《诗经》“国风”与《楚辞》“离骚”的合称。

这个例句的用典比较复杂:

既有词语化用,又有人物点评,两者交叉融汇在一起。

毛泽东借用历代帝王的缺陷,反衬当下为真理而斗争的英雄人物。《沁园春·雪》之所以成为毛泽东诗词中水平最高、气魄最大、传播最广、影响最深的顶峰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纵横捭阖、神出鬼没地引经据典,成功运用历代帝王的事迹特点来抒情言志——这种无与伦比的艺术构思,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想到离别多年的家乡,令人痛恨的往事像梦一样在眼前浮现。语出五代时期张泌的《寄人》:“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逝川”的本义指流水,这里比喻流逝的光阴。语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毛泽东分别引用张泌的“别梦依稀”和李白的“逝川”,自己再加上一个“”字,然后嫁接成新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正好可以表达离家32年来,时常梦见韶山而又回不了韶山的怀念和痛恨之情。

毛泽东饱读诗书,想要表达什么意思,随时可以从古代诗文中信手拈来。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斥鷃”和“昆鸡”都是比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小人;“大鸟”和“老鹰”都是比喻目光远大、意志坚强的英雄。

前一句典故来自中国庄子寓言《逍遥游》,后一句典故来自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

《逍遥游》说,一只只能飞三五丈高的斥鷃,自己没有振翅高飞的本领,反而嘲笑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

《鹰和鸡》说,鸡看到鹰偶然一次低飞,便嘲笑鹰和自己一样,也不过如此而已。鹰回答鸡:鹰有时候确实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不可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毛泽东把中国和外国内容相关的两个寓言,综合运用在一个作品里,这样的高级技巧,是毛泽东全部诗词中唯一的经典案例。

 

    7.一典多用——同一个文学意象,被作者引用在不同的文本里,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达不同的主题。

 

“鲲鹏”,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庄子的寓言《逍遥游》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毛泽东曾四次引用了庄子这只硕大无比的巨鸟:

第一次是“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比喻志向远大、鹏程万里的青年才俊;

第二次是“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樱要把鲲鹏缚”(《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鲲鹏”比喻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

第三次是“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常笑老鹰非”(《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大鸟”(鲲鹏)比喻毛泽东“一生的同事”罗荣桓;

第四次是“鲲鹏展翅,九万里”(《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比喻心胸宽广、眼光长远、意志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 

四只大鸟都从庄子的《逍遥游》振翅飞来,降落在毛泽东呼风唤雨的革命诗词舞台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第二第三和第四只“鲲鹏”扮演正面角色,第一只“鲲鹏”扮演反面角色,相对而言,属于“反其意而用之”。

同一只“鲲鹏”被作者赋予不同的意象,充当不同的角色。这样的引经据典不是生搬硬套典故,而是根据自己的构思立意,调遣四只大鸟,让它们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展示了毛泽东引经据典“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8.往事沿用——用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抒情言志,这样的引经据典同样具有真实可信的说服力。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这四句沿用了四件“往事”:

1926年5月,在广州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抛出所谓“整理党务案”,旨在驱除共产党。毛泽东以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对蒋介石的独裁野心已有察觉,坚决反对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柳亚子当时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对毛泽东的政治观点及斗争精神表示赞同和支持,俩人常在一起饮茶谈心,结下了深厚情谊—— “饮茶粤海”说的就是这件事。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柳亚子前往曾家岩中共办事处拜访毛泽东。老朋友久别重逢,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诗词,毛泽东便将自己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抄写下来,赠送给柳亚子—— “索句渝州”说的就是这件事。

1918年,毛泽东在北平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从那时到1949 年重回北平,正好31年——“三十一年还旧国”说的就是这件事。

1949年3月,新中国即将成立,毛泽东忙于建国筹备工作,恰恰在这落英缤纷、辞旧迎新的时代起点上,毛泽东读到柳亚子28日寄来的华美诗篇——“落花时节读华章”说的就是这件事。

所谓“典故”,一般都是针对古代而言,而且说的都是别人的事。毛泽东与柳亚子三十多年的交往虽然都是当事人自己的事,但也属于典故。用两位老朋友几十年的交往作为诗词唱和的素材,说话更方便,态度更坦诚,情意更深厚,劝慰柳亚子留京工作的效果自然更好。

 

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刘勰《文心雕龙》的一段精辟论述:

“夫山木为良将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赞曰:经籍丰富,辞理遐亘。皓如江海,郁若昆邓。文梓共采,琼珠交赠。用人若己,古来无懵。”意思是山中树木为良将所度量,经典古籍为文士所选用,用斧头加工美好的木材,用笔墨书写美好的事迹。这种才力过人而且学识渊博的文人,就无愧于琢璞成玉的工匠了。

好啊:古代经典丰富多彩,文辞义理精深隽永;好像江海浩瀚汹涌,昆仑珠玉邓林繁盛;优质的梓木尽可采伐,美好的珠宝交与赠送;只要引用若出己口,古往今来就通晓明白。

 

毛泽东诗词的引经据典,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无论正用还是反用,无论一句单用还是一句多用,无论移植还是嫁接,无论原配还是改装,都精准无虞,恰到好处,左右逢源,熠熠生辉。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