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在党中央深切关注和具体领导下,消灭血吸虫病的详细经过及胜利消息。国家主席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当天就满怀豪情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并作自序: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现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作者的自序主要是交代自己写这两首律诗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心情。写作时间是“旭日临窗”,即7月1日凌晨;写作地点是诗人的住处;时代背景是江西余江县消灭了危害千年的血吸虫病,中国人民战胜了肆虐人间的瘟神,心情则是感慨万千,由悲而喜,豪情满怀。
自序中的六个短语一气呵成,与两首律诗构成一种别具情趣的“诗中诗”,表示看到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当天激动得彻夜未眠,中国人民被瘟神残害的悲惨情景顿时浮现在眼前,温暖的微风轻轻吹拂着脸庞,黎明的阳光照耀在窗前,望着遥远的祖国南方的天空,那里已经摆脱了瘟神的折磨,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胜利啊,欣慰之下,执笔赋诗两首。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世波。
首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作品一开头就直接说瘟神非常厉害,无人对付得了,连闻名遐迩的神医华佗对此都无可奈何。
颔联: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用白描手法着重渲染瘟神肆虐人间、残害人民的深重罪孽,极写瘟神制造的人间惨剧,为下文的讨伐竖起靶子。
颈联: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人“精务八极,心游万仞”,由颔联瘟神肆无忌惮、祸害人间的罪孽这一现实,转入浪漫的想象,用地球在宇宙空间的运动来反衬岁月的漫长和地域的广阔,从而突出瘟神的罪孽和人民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
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对仗显而易见:
“万户”对“千村”,“萧疏”对“薜荔”,“鬼唱歌”对“人遗矢”。
“坐地”对“巡天”,“日行”对“遥看”,“八万里”对“一千河”。
除“萧疏(形容词)”与“薜荔(名词)”词性不符以外,其余都很对称。这种情况在律诗创作中属于“宽对”,即以内容表达为首选,不“以词害意”。
尾联: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世波——瘟神在人间制造的悲剧惊动了天上的牛郎,引起了牛郎这位老乡的关注。诗人字面上是说牛郎关注瘟疫,实际上是借牛郎之口表达自己对血吸虫病的深切担忧。让读者想象诗人毛泽东在银河上“巡天遥看一千河”时,与牛郎这位老乡一问一答的悲悯情景——这种神游寰宇的心灵倾诉,这种神奇幻想的浪漫色彩,这种神话传说的家国情怀,堪称人民领袖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神来之笔。
《送瘟神》“其一”描写了瘟神祸害人间的罪孽以后,“其二”即开始讨伐瘟神。这里的“讨伐”不是像作者带兵打仗那样,真刀真枪和敌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而是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积极组织医疗队深入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防治,彻底根除瘟神赖以生存进而祸害人间的土壤,终于在1958年战胜病魔,驱逐瘟神。中国人民在讨伐瘟神的抗疫战争中,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赢得了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一首“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英雄赞歌。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首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作品一开头就用明亮艳丽的词语,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热情讴歌勤劳勇敢、智慧贤明的中国人民,为下文讨伐瘟神的人民战争拉开序幕。
用上古传说中的圣人贤君比喻中国人民,在行文上有三个好处:
一是表达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无比敬爱和赞美,抒发自己一以贯之的热爱人民、亲近人民、依靠人民的立场和感情。
二是唐尧虞舜都是上古社会的贤明圣君,都曾为人民造福谋利,现在说六亿中国人民个个都像唐尧虞舜那样,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进一步展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之观点。
三是推翻旧世界靠的是人民,建设新中国靠的还是人民,现在讨伐瘟神消灭血吸虫病,也必须依靠人民。正所谓只有发动人民,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赢得战争。
颔联: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新时代的新面貌,春雨穿上红衣,青山披上绿装,和人们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
颈联: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驱逐瘟神,改天换地;消灭血吸虫病的过程,与建立新中国一样,显示了中国人民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
尾联: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你这个祸害人间的瘟神啊,如今我们已经把你藏身的地方铲除了,你还想往哪里跑啊?点起明烛,烧起纸船,让冲天的火光送你滚蛋吧!
“其二”颔联和颈联上下句的对仗,比“其一”更加严谨:
“青山”对“红雨”,“着意”对“随心”,“化为”对“翻作”,“桥”对“浪”。
“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
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性丝丝入扣,滴水不漏,而且思想感情一脉相承,场景描绘波澜壮阔,意象清晰可见,色彩鲜明艳丽,动作刚劲有力,画面生动形象。这样的对仗属于“工对”,堪称古今律诗绝世精品。
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打的是一套组合拳:
“其一”和“其二”拆开来看,自成一体。律诗所要求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字数、句数、声韵平仄、词性对仗等基本要素,一应俱全,符合律诗规范。
“其一”的主题思想是直接描写瘟神肆虐人间,造成“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人间悲剧,强烈控诉了瘟神的滔天罪行,为下文的讨伐提供了事实依据。
“其二”则正面描写新社会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与危害人民的瘟神英勇斗争。讲卫生,改风俗,填旧沟,修新渠,开源流,断病源。最终从根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送走了万恶的瘟神。
合起来看,“其一”先描写瘟神肆虐人间的罪孽,为“其二”讨伐瘟神提供事实依据,描写人民群众改天换地、驱逐瘟神的战斗情景及其辉煌战果。两首七律的内容前后贯通,感情内外相融,逻辑上下连接——这样的文学构思及其艺术效果,在律诗创作中更是极为罕见的千古绝唱。
最后两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是《送瘟神》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嘲笑瘟神无处遁形,在冲天燃烧的纸船明烛中化为灰烬。
诗人故意用“借问”和“君”两个礼貌语,目的是增强律诗的讽刺效果。与“借问”相近的敬辞还有“询问”“请问”“试问”“敢问”等,但这几个“问”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味道,具体选用哪一个,要看作者的意图和语感。
此处作者用“借问”与“瘟君”搭配,看似文质彬彬,实则柔中带钢,棉里藏针,颇有“看你还能往哪儿跑”的气势。
毛泽东《送瘟神》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让读者看得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其一”的拳路是,色调晦暗沉郁,场面萧疏凄凉,气氛阴森恐怖,情绪压抑凝重。
“其二”的拳法是,色彩明亮艳丽,场景宏伟壮阔,气势惊天动地,感情昂扬奔放。
纵观“其一”和“其二”的艺术特色,可谓:
一悲一喜,一旧一新;
一枯一荣,一死一生。
痛快淋漓,对比鲜明;
拍案叫绝,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