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回到家乡主持湖南党建工作,和杨开慧住在长沙东门清水塘,夫妻俩相依为命,戮力同心,在湖南工运和农运中并肩作战。
1923年4月,毛泽东暂离湖南去上海,6月从上海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经武汉到长沙,主持声讨赵恒惕的斗争。11月奉中央指示先到上海,再转广州,去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可以想象当时正处于而立之年的毛泽东,堂堂正正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已经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一门心思扑在革命工作上,成天东奔西走,忙得一塌糊涂,极有可能管不了家务,甚至冷落了爱妻。革命事业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产生夫妻之间的误会甚至口角。
中国大凡君子者,自古以来有“舍生取义”的传统观念。如今这种事情摊在年轻的毛泽东和杨开慧身上,革命与爱情,事业与家庭,也像鱼和熊掌一样难以兼顾。但对于有理想有雄心有抱负想干大事业的人来说,爱情只是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革命事业毕竟高于一切,这本来就是杨开慧与毛泽东二人生命与理想水乳交融的前提。所以毛泽东远赴广州,临行前杨开慧为丈夫送行。毛泽东到广州后,饱含深情写了这首《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上阙末句原作“重感慨,泪如雨”)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下阙后四句原作“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坠,云横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从兹:从此。
那堪:怎么能够忍受。
凄然:凄楚忧伤的样子。
苦情:辛酸困苦的心情。
欲零还住:想要落下来又停住。
前番书语:上一封书信里的言语。
云共雾:用云雾缠绕的自然现象比喻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
吾和汝:我和你。
算:计算,掂量。
病:内心的隐痛。
东门路:长沙城东小吴门,毛泽东家附近的一条路。
照横塘:月光照着小吴门外的清水塘。
半天残月:悬挂在半边天空上快要隐没的弯月。
凄清如许:如此凄凉清冷,“如许凄清”的倒装句式。
肠已断:形容极度伤心。
孤旅:独自远行的游子。
凭:凭借,这里有请求的意思。
割断:这里有放下的意思,因为下文是“愁丝恨缕”,用“割断”与“愁丝恨缕”组成动宾结构比较贴切。
重比翼:重新比翼飞翔,常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甘共苦。
和云翥:随同云朵一起飞翔。
翥,飞翔的鸟。
《贺新郎·别友》表达了革命夫妻间真挚的爱情和坚定的意志。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使命,毛泽东义无反顾,欣然奔赴战场。临别时夫妻“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国仇家恨,离愁别绪;热泪盈眶,柔肠寸断。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肩负繁重任务的毛泽东忍痛告别家小,希望爱妻把往日的误会化作过眼云烟,像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那样放下愁丝恨缕,不为个人感情所缠绕。于是毅然决然“挥手从兹去”,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等到革命成功再与爱妻比翼高翔,与彩云齐飞。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下阙末尾原稿和修订稿的比较,可以看出踏上革命征途的毛泽东,意志更坚定,胸怀更博大,眼光更长远,词风更凛冽,笔力更遒劲,语言更雄健,大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流风余韵。
从开篇第一句“挥手从兹去”以及上下阙末尾的改动,我们可以想见杨开慧送别毛泽东时,夫妻二人在一勾残月的映照下,沿着东门外的小路,走过清水塘,依依不舍而又凄清悲壮的情景,让人联想到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出征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豪迈气概,又催人唱起“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英雄战歌。
岂料夫妻此一别竟是永诀。平时身着灰色长衫的一介书生毛泽东,从此戎马倥偬,领兵打仗去了。可怜芊芊女子杨开慧,既要坚持地下斗争,又要操持家务,养育三个小孩,每天在思念和劳累中掰着指头过日子。
1929年12月26日,毛泽东36岁生日那天,杨开慧写下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忧虑: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
“思君如夜烛,剪泪几千行”,在前线领兵打仗的夫君太让她挂念啦!不眠的冬夜,本来就有诗人气质的杨开慧以诗抒怀:平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念我远行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非常遗憾!非常悲惨!1923年11月一个深秋的日子,杨开慧送别毛泽东后,夫妻俩再也没能重逢。
1930年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时,湖南军阀何健抓捕了杨开慧,经多方营救无效。敌人威胁杨开慧说,只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便给她一条生路。柔弱而刚烈的杨开慧拒绝了这条生路,临刑前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牺牲时年仅29岁。
毛泽东得知这一噩耗,致信湖南老家:“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百身莫赎”出自《诗经·秦风·黄鸟》,意思是即使拿一百个我,也不能把你换回来。毛泽东借用这句诗表达对杨开慧壮烈牺牲的极度悲痛。
更遗憾更富于传奇色彩的是,面对国民党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国内一片白色恐怖的残酷现实,杨开慧不得不作牺牲的准备。她把自己那首题为《偶感》的诗和题为《自述》的散记包裹起来,藏在长沙板仓镇老家墙壁的砖缝里。直到1983年,杨家翻修老屋时,才偶然被发现。此时距杨开慧牺牲已经52年,而毛泽东辞世也已7个春秋。这4千多字的手稿,已经被岁月侵蚀得斑斑驳驳,一些纸张都残破不全了。一个女子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的砖头缝里默默燃烧了半个多世纪。
看一看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和《贺新郎》,看一看杨开慧留给毛泽东的这4千多文字,我们可以想一想:
毛泽东夫妻的爱情何等肝肠寸断!
毛泽东夫妻的气度何等深厚悲怆!
毛泽东夫妻的格局何等开阔高远!
1923年11月告别爱妻后,毛泽东便一发而不可收,妻离子散不动摇,粉身碎骨不回头;在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上披肝沥胆,叱咤风云,直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还在继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